村网通总站 郝家庄村 tlfyhjz.nync.com 欢迎您!
我也是丰宜人,但我不认识这个叫冯进林的小孩,无意中在网上发现了他的博客,觉得他的文章充满了个人思想色彩,未经本人允许,拿来与大家共勉!(我在文章来源处标注了他的博客,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去逛逛!)
人
人,之所以会有无穷的苦恼,是因为人既不能像动物一样完全蒙昧无知,也不能像神一样有先知的本领和生命的永恒。人就是处在动物和神之间的尴尬地位。因为动物性,人需要吃饭睡觉维持生命。因为神性,人拥有灵魂。
人在饥饿时吃一顿饱餐会感到快乐,困倦乏力时美美地睡一觉也会感到快乐;人在听一段曼妙的音乐时会感到快乐,读一本启迪心灵的好书时也会感到快乐。但是前者对温饱的满足是肉体上的快感,后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灵魂的幸福感。灵魂是人类身上的神性,当我们享受灵魂的幸福感的时候,我们离动物最远,而离神最近。
人对能够先知的“神”常常产生敬畏。比如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对于学生就有先知性,因此学生对老师有所敬畏。又如庙堂边算卦的先生对于求卦的人就有先知性,因此求卦的人对先生有所敬畏。再如寺庙里供养的神像对于参拜者具有先知性,因此参拜者对神像产生敬畏。但是人类恰恰忽略了自己身上也同样具有神性,就好象我们常常说的“预感”,而这种“预感”是我们灵魂世界所赋予的,也是绝不容小窥和忽视的。
人在年轻的时候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人类把视线大都投向外部世界,却很少去关注自己灵魂的修炼。从人类的发展史上来看,人类的物质世界变得发达了,而人类的精神世界却在日渐萎缩。难道春秋战国时期的外部环境能比得上今天物质的充盈吗?可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只能仰望孔夫子的精神世界。难道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外部环境能比得上今天西方社会物质的充盈吗?可是为什么对于柏拉图所描绘的理想国使我们望尘莫及。人类的灵魂正在萎缩,如果有一天,灵魂离开我们的时候,那么人则与动物无异。
享受
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腐朽思想。拜金主义暂且不论,就我看来,享乐主义是我赞同的观点。人无法预算生命的长短,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也只有一次,我们为什么不在有限的生命里享受无限的生活的乐趣呢?为什么要违背自己的意愿折磨自己的灵魂呢?我绝不否认,对于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要尽力去做。就好象读一本书,也许你觉得它枯燥乏味,也许你觉得它毫无功用,但也许就是这本书中的一句话影响了你的一生。所以只要能为你的灵魂带来幸福感的就是真正的享受。
然而享受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满足了人类动物性的温饱,一旦超越了温饱的基础,一切物质生活就是奢侈。曾经想爱的恋人在婚后不久会分道扬镳,一方面是婚前营造的共同的精神世界瓦解;另一方面是对物质生活无穷尽的欲望导致对现状的不满,而两人不能满足温饱而分手想必在现代社会是很少见的。
享受和消费不同。周国平先生说过:“纯粹世俗的色情活动只是性消费,灵肉与共的爱情才是性的真享受;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自然的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文化的真享受。”穷人和富人在消费水平上是有差距的,但是在享受程度上却是平等的。有的人坐在豪华的轿车里听着音乐奔驰;有的人以天为庐,坐在草地上听着自然的天籁。有的人打开窗户就能将美景尽受眼底;有的人闭上眼睛也能看见心灵的风景。只有用灵魂体会生活的人才会拥有幸福感,毫无疑问,他们在精神都得到了享受,也就是他们都动用了自己的灵魂,只不过,后者的灵魂比前者要高贵的多。
幸福
一位美国的作家说过,幸福就像一只蝴蝶,在我们奋力去追她的时候,我们却总是捉不到她;而当我们靠在墙边小憩的时候,那只蝴蝶就落在你的面前。其实幸福不需要强求,更无须仰望。幸福也与未来无关。如果此时你能因为阳光和微风得到满足和陶醉的话,那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我们常常会感叹周围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单纯”仿佛只是小孩子的形容词。我们追寻着孩子的脚步,回忆着儿时的风筝,秋千,木马...然而成长真的就意味着告别单纯和安宁吗?相反的,一个真正的成年的人才能够看见那其实原来随处都在的幸福。幸福不存在于过去,也不存在于未来,幸福只存在于此刻。
当你垂涎于物质利益的时候,当你忙于为自己的肉体披金挂银的时候,你有没有听到灵魂的叹息。如果你连灵魂的叹息声都听不到的话,那你有太久太久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了。神赐予人类高贵的灵魂,而高贵的灵魂也需要华美的衣服。可是人类正在一点点的埋葬自己的灵魂!没有灵魂,如何享受?不会享受,何来幸福?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计时的工具,所有生命的终极目标都是死亡,然而我确定的是,灵魂是不朽的!